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8月21日,第九个残疾预防日新闻发布会在中国残联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自2021年12月实施至今,行动进展顺利,任务完成情况良好,部分任务指标已提前实现2025年目标值。
在防控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方面,目前全国婚检率超75%,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前筛查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超90%。
中国残联通报了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各项行动的实施情况。在残疾预防知识普及方面,组织开展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将残疾预防宣传教育纳入各部门宣传工作安排,制作相关宣传品,支持各地宣传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残疾预防宣传教育覆盖面逐步扩大,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有效提升。
在防控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方面,通过深入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工作,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全国婚检率超75%,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前筛查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超90%。
在防控疾病致残方面,通过加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加强县医院白内障手术能力建设,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开展地方病防治专项行动。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均超60%,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超3000,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超95%。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重大地方病的县(市、区、旗)控制消除率超95%。
此外,在防控伤害致残方面,通过开展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开展道路货运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范化解,深入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建立健全“警—医—消”联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响应模式,提升救援救治效率,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噪声污染治理等,有效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减少伤害致残。全国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数持续下降,比2020年下降42.7%。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88.2%。
在促进残疾康复服务方面,通过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加强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推动工伤康复工作,深入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规范实施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等,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状况。全国每10万人康复医师人数超7人。49.9万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866.8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达85%以上。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一处处长张树彬介绍,我国在推动重点人群伤害残疾预防、传染病致残预防、地方病致残防控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我国将“拓展儿童伤害监测、加强儿童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溺水”等儿童伤害预防工作任务纳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开展儿童预防和干预工作。制定发布《托育机构婴幼儿伤害预防控制指南(试行)》,编制《儿童溺水预防控制指南》,开发学校、幼儿园、社区、家庭“四安全”儿童伤害综合干预工具。
持续推动预防老年人跌倒工作。开展社区老年人跌倒健康教育干预项目、农村地区老年人跌倒干预试点项目,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跌倒预防控制工作模式,制定发布《社区老年人跌倒预防控制技术指南》《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教育教程》,研发一批预防老年人跌倒干预工具。
在控制传染病致残风险方面,制定印发百日咳、麻疹、风疹等传染病防控方案,指导各地做好病例多渠道监测、加强重点人员管理、及时开展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疫苗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等工作,局部地区麻疹、百日咳等疫情未发生扩散传播。
此外,还优化调整国家免疫规划策略。针对百日咳疫情反弹态势,在充分开展必要性、可行性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调整了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免疫程序。在有关人群中开展第二剂次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补种工作。
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一级巡视员袁艺介绍了按照《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有关部署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情况。
在加强安全生产防控致残风险方面。我国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动各有关部门制修订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组织开展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按季度实施明查暗访;推进燃气、电动自行车等“一件事”全链条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防范,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景区旅游设备、畜牧业和渔业、重大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袁艺介绍,2024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1789起、19626人,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42.7%、28.4%。
同时,推进防灾减灾救灾时做好重点人群保护救助。如指导各地消防救援队伍加强对医院、养老院和残疾人托养、教育、救助等机构的实地熟悉,强化联勤联训联调联战,充分考虑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疏散逃生需求,修订完善灭火救援预案,开展针对性训练演练,提高快速救人灭火能力。
据介绍,2024年,启动救灾应急响应23次,累计转移安置受灾群众364.3万人次,开展冬春救助3088万人次,协调下拨中央救灾款物,指导受灾地区充分考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及时组织紧急转移安置和开展生活救助,并在救灾款物发放上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倾斜。
下一步,应急管理部还将继续提升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拓宽残疾人等人群预警信息接收渠道,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确保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及时安全避险转移。督促基层单位在预案编制和演练等工作中落实残疾人安全保护有关要求。充分考虑残疾人群体等特殊需求,加强对地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指导。指导地方做好受灾残疾人家庭等救助,在救灾款物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
人们常认为伤害是“意外”,难以预防。但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防控室主任段蕾蕾表示,现有证据表明,通过采取科学的策略措施,可以减少伤害的发生,降低伤害的严重程度。因此,伤害是可以预防的。
伤害包括道路交通伤害、跌倒、溺水、烧烫伤、中毒等,是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伤害是我国儿童青少年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给个人、家庭、国家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
影响伤害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理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因此,预防控制伤害也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段蕾蕾表示,在创建安全的环境方面,可改善和优化社区、家庭、学校、道路、工作场所、公共环境的环境设施,提升环境安全性。例如,建造机非分离道路、优化公共区域照明系统预防道路交通伤害;安装护栏、护网等预防坠落、溺水等伤害;安装烟雾警报器等预防火灾造成的伤害;加强居家和公共场所的适老化改造预防老年跌倒等。定期排查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及时对发现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同时,设计制造更安全的产品及提供安全保护的产品,可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安全保护产品的可及性。例如,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儿童安全座椅、头盔、运动防护器具等安全保护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此外,段蕾蕾表示,还应该强化执法。加强对已建立的法律法规或政策的执法和实施。例如,严格执行酒驾和超速的法律法规。促进儿童安全座椅、头盔等使用的立法和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段蕾蕾还提到,应普及伤害预防知识,提升伤害预防技能。向公众普及伤害预防知识,提升其预防意识,树立伤害可防理念。重点普及识别伤害风险、预防伤害发生和科学处置损伤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针对儿童、老人、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伤害预防科普宣传和技能培训活动。强化儿童看护人责任意识,提升以“近距离、不间断、不分心”为核心的有效看护能力。
本文由: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